单蕊黄耆

单蕊黄耆
花莞社

单蕊黄耆(学名:Astragalus monadelphus Maxim.)多年生草本。托叶离生。花黄色或紫红色,排成疏松的总状花序,具长总花梗;子房具柄。荚果果瓣膜质,1室。花期7-8月,果期8-9月。生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谷、山...

  • 中文学名单蕊黄耆
  • 拉丁文名Astragalus monadelphus Maxim.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豆科
  • 亚科蝶形花亚科
  • 山羊豆族·黄耆亚族
  • 黄耆属
  • 亚属黄耆亚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圆锥形,直径5-7毫米,黄褐色,有分枝。

茎丛生,高30-70厘米,直径2.5-4毫米,无毛,有条棱。

羽状复叶有9-15片小叶,长7-9厘米,近无毛或叶轴上面具白色疏毛;托叶离生,长圆状披针形,长10-12毫米,先端尖,干膜质,有缘毛;叶柄长5-20毫米;小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24毫米,宽4-11毫米,先端圆形,具短尖头,基部圆形或钝圆形,上面无毛,下面疏生柔毛,小叶柄长约1毫米,疏生白色长毛。

总状花序疏生10-16花,无毛或散生白色毛;总花梗长4-12厘米,较叶长;苞片线形至狭椭圆形,长8-10毫米,宽2-3毫米,具缘毛;花梗长1-3毫米,被白色或褐色开展毛;花萼钟状,长7-7.5毫米,散生伏毛,萼筒长5-6毫米,萼齿披针形,长约2.5毫米,内面及口部被褐色毛;花冠黄色;旗瓣圆匙形,长12-13毫米,瓣片近圆形,长7-8毫米,宽6-7毫米,先端微缺,中部以下渐狭为长柄,翼瓣与旗瓣近等长,瓣片长圆形,长5-7毫米,宽1.6-2毫米,先端圆,基部耳向外展,瓣柄长6-8毫米,龙骨瓣长10-11毫米,瓣片近半圆形,长4-4.5毫米,宽2.5-3毫米,先端钝尖,瓣柄长约6.5毫米;子房密被白色半开展毛,柄长5-6毫米。

荚果略膨胀,披针形,长约2厘米,宽4.5-5毫,先端渐尖,基部狭入果颈,被白色柔毛,1室,含4-5粒种子,果颈露出宿萼很多。

种子深褐色,宽肾形,长约2.5毫米,横宽约3毫米,平滑。

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3000-4000米的山谷、山坡和山顶湿处或灌丛下。

分布范围

产自中国甘肃中部及西南部(祁连山和岷山及兰州、榆中、夏河、临潭、卓尼、合作)、青海东部至东南部(门源、大通、西宁、贵德、泽库、班玛)、四川西北部(松潘、马尔康、小金、茂汶、康定及大炮山)。

模式标本采自甘肃。

主要价值

【藏药】龟卡,色卡:用于创伤,狂犬病,小便不通。同甘肃黄芪《藏本草》。

根:甘,温。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利尿,功效同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