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居马先蒿

岩居马先蒿
花莞社

岩居马先蒿,Pedicularis rupicola Franch. ex Maxim.,玄参科马先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干时多变黑。生长于海拔2700-4700米的高山草地中。 据《中国植物志》:该种为轮叶系中最初级的种类之一,由皱折马先蒿直接...

  • 中文学名岩居马先蒿
  • 拉丁文名Pedicularis rupicola Franch. ex Maxim.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合瓣花亚纲
  • 管状花目
  • 亚目茄亚目
  • 玄参科
  • 亚科鼻花亚科
  • 鼻花族
  • 马先蒿属
  • 岩居马先蒿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干时多变黑,高7-22厘米,或在生于近5,000米的高山上者仅高4-5厘米。

根茎偶然存在,节上生有卵状鳞片,在地下发出多茎,干时棕褐色而有光泽,但大多不存在而根颈直接连于根上;根粗壮,不分枝或分枝,长可达20厘米以上,直径最粗者可达10毫米,有环状之痕。

茎多数自根颈直接发出或根颈分成2-3条长仅1-2厘米的主茎,再从其上分枝成茎状长枝,可达14条之多,主茎直立而侧茎或长枝则多弯斜上升,具有纵稜,稜上有成行之密毛。

基出叶常长久宿存,与茎叶均4枚成轮,前者之柄长达20毫米,后者长不达5毫米,均有长柔毛;叶片卵状长圆形或更常为长圆状披针形,长3-4厘米,其特大者可达7厘米,宽多为5毫米左右,偶有达10毫米者,羽状全裂,裂片6-9对,长达3毫米左右,羽状浅裂,多少卵形,但因裂片单面反卷视如线形,有时作鱼腮状排列。

花序顶生,穗状,长者可达12厘米,有时紧密作头状而仅长3厘米,一般伸长而花轮疏距,多达8-9轮;苞片叶状,但上部者卵状披针形而为膜质,仅顶部稍稍有齿,有长缘毛;萼长9毫米,有短梗,歪卵圆形而前方强开裂,膜质,主脉5条极粗厚而明显,脉上及齿缘有长毛,齿5枚,后方1枚三角形较小,其余三角状卵形有粗齿,其前侧方两枚常在裂口边缘多少延下,长0.5-1毫米;花冠紫红,长16-20毫米,管约在基部以上5毫米左右以近乎直角的角度向前膝屈,径约1.5毫米,上段长8-9毫米,向喉渐扩大,喉部宽3.5-5毫米,下唇长5-7.5毫米,宽7.5-10毫米,基部亚心脏形,侧裂椭圆形,外缘有浅凹缺,中裂仅侧裂的半大,长2.5-3.8毫米,瓣片宽过于长,有明显狭缩之柄,盔长4.5-6毫米,粗壮,宽2.5毫米左右,略作镰状弓曲,额顶圆形,似有狭仄的鸡冠状凸起一条,颊部在大型的花中有纵摺1条,前缘先端三角形向前微凸;花丝两对均无毛;柱头稍稍伸出于盔端。

蒴果大小相去甚远,长15-19毫米,宽4.8-9毫米,为歪斜之披针状卵形,两室不等,下方一室宽于上方一室几一倍,基线在近端处稍稍向下弓曲,上线则半月形弓曲,至近端处突然斜下与基线组成尖头,约半部为膨大膜质的宿萼所包裹。

种子肾脏状狭卵形,长达3毫米,淡褐色,有纵列的整齐网纹。

花期7-8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700-4,700米的高山草地中。

分布范围

我国特有种,产云南西北部与四川西南部。

亚种

岩居马先蒿岩居亚种黄花变型(新变型)这一新变型的区别,仅在其花为黄白色而非如一般之为红色。产云南西北部(阿墩子),生于海拔41,00米的多石山上。这一变型无疑是比较稀少的,仅俞德浚9663一个号子,李惠林氏因无野外记录而把它放在“var.typica”中。这一变型的发现,更加阐明了本种与皱折马先蒿之间的关系,所以皱折系也许还是与轮叶系归并了更为合宜。

岩居马先蒿川西亚种这一亚种的区别在于植株较高,达20厘米,其枝伸直而非弯曲上升;花序长达12厘米,花轮较多而下部疏距;萼与苞片除缘外无毛;蒴果较狭长,长21毫米,宽6毫米,长锐尖头。花期5-9月。产我国云南西北部与四川西南部,生于高山草地中。这一亚种可能也是没有很大意义的,因为前面那个亚种在果子的长短上也有很多变化,花序具多轮的也很多,而侧茎不弯曲上升未见固定,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些征候彼此之间,是缺少确定的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