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栒子

蒙自栒子
花莞社

蒙自栒子(学名:Cotoneaster harrovianus)为蔷薇科栒子属的植物,是我国的特有植物。产云南,海拔1600米。 中文学名蒙自栒子 拉丁文名Cotoneaster harrovianus Wils. 别名华西栒子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

  • 中文学名蒙自栒子
  • 拉丁文名Cotoneaster harrovianus Wils.
  • 别名华西栒子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蔷薇科
  • 亚科苹果亚科
  • 栒子属
  • 分布区域产云南

形态特征

  植株

常绿灌木,高1.5-2米;枝条多分叉,幼时具黄灰色平贴绒毛,逐渐脱落无毛,呈暗褐色。

  叶

叶片近革质,椭圆长圆形或卵形,稀倒卵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有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幼时微具柔毛,老时近无毛,稍具皱纹,中脉及侧脉均下陷,下面初期密生黄色绒毛,以后脱落,最后近无毛,有白霜,侧脉8-10对,显著突起;叶柄长4-5毫米,具柔毛。

  花

复聚伞花序有密生花朵,长2-2.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密被柔毛;花梗甚短,几无梗;苞片线状披针形,有毛;花直径5-6毫米;萼筒钟状,外面密生绒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具绒毛,内面无毛或仅先端微具柔毛;花瓣平展,宽卵形,长2-2.5毫米,先端圆钝而有缺刻,基部近无爪。内面基部微有柔毛;雄蕊20,较花瓣稍短,花药紫色;花柱2,几与雄蕊等长,离生;子房顶端有柔毛。

  果

果实椭圆形,直径8毫米,暗红色,常具2小核。

  花果期

花期5-6月,果期9月。

生长环境

海拔1600米。

分布范围

产云南,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药 名】:蒙自栒子

【拼 音】:MENGZIXUNZI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蒙自栒子的根皮、果及种子。

【功 效】:消肿解毒、补肾壮阳。

【主 治】:治恶疮肿毒、虫蛇咬伤、痈疽疮疖、肾阳虚衰、遗尿、早泄、阳痿、遗精。

【性味归经】:苦,凉。心、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15克。外用:根皮捣敷患处。

【别 名】:华西栒子(《经济植物手册》)、爬山虎、铺地蜈蚣(湖北)、野苦梨(贵州)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湖北、贵州、云南。

【拉丁名】:蒙自栒子 Cotoneaster harrowianus Wils.

【考 证】: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本种仅产于云南东南部,产于湖北的铺地蜈蚣,按亨利的《中国植物名录》记载,应为 C. Microphylla Wall. Ex Lindl。”

本种提示

此种和毡毛栒子 C. pannosus Franch. 很近似,区别在于后者叶片稍小,长1-2.5厘米,椭圆形或卵形,下面绒毛永存,花序较小,果实球形或卵形。

又和厚叶栒子C. coriaceus Franch. 的区别在于后者叶片较厚,革质,绒毛永存,倒卵形至椭圆形,果实倒卵形,可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