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叶栒子

黄杨叶栒子
花莞社

黄杨叶栒子(学名:Cotoneaster buxifolius)是蔷薇科栒子属的植物。常绿至半常绿矮生灌木,高达1.5米;小枝圆柱形,深灰褐色或棕褐色,幼时密被白色绒毛。果实近球形,直径5~6毫米,红色,常具2小核。生于海拔10...

  • 中文学名黄杨叶栒子
  • 拉丁文名Cotoneaster buxifolius
  • 别名车轮棠、黄杨栒子木、黄杨栒子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蔷薇科
  • 亚科苹果亚科
  • 栒子属
  • 黄杨叶栒子
  • 分布区域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印度也有。

形态特征

常绿至半常绿矮生灌木,高达1.5米;小枝圆柱形,深灰褐色或棕褐色,幼时密被白色绒毛。叶片椭圆形至椭圆倒卵形,长5~10 (15)毫米,宽4~8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上面幼时具伏生柔毛,老时脱落,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叶柄长1~3毫米,被绒毛;托叶细小,钻形,早落。花3~5朵,少数单生,直径7~9毫米,近无柄;萼筒钟状,外面被绒毛,内面无毛;萼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被绒毛,内面无毛或先端微具柔毛;花瓣平展,近圆形或宽卵形,长4毫米,宽约与长相等,先端圆钝,白色;雄蕊20,比花瓣短;子房先端有柔毛;花柱2,离生,几与雄蕊等长。果实近球形,直径5~6毫米,红色,常具2小核。花期4~6月,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000~3300米的多石砾坡地或灌木丛中。

分布范围

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印度也有。

主要变种

黄杨叶栒子多花变种

本变种植株高大,达3米,叶片宽大,下面密被白色绒毛,花3~8朵。

产西藏东南部。印度、不丹均有分布。

黄杨叶栒子小叶变种

华西黄杨叶栒子(经济植物手册)叶片形小,长5~10毫米,花多单生。

产四川、云南。模式标本采自云南洱源黑山门。

植物学史

据 G. Klotz 意见,黄杨叶栒子仅产于印度南部并将中国西南部产的黄杨叶栒子分别命名为以下五种,由于不易划分,现列举其名称、产地和主要特征,待以后研究解决。

C. lidiiangensis Klotz in Wiss. Zeits. Univ. Halle 12 (10): 773. 1963.本种与黄杨叶栒子很相近似,但叶片先端常钝并有微尖,很少急尖,下面无乳头,花序少花 (1~4朵),果实有2~3小核。产云南丽江、鹤庆、昆明等地。

C. hodjingensis Klotz in l. c. 12 (10) 774. 1963.

本种与前种相似,但叶片稍小而狭 (5×2~9×3.5毫米),小枝和叶片绒毛脱落较早,花序少花 (1~2朵),花朵较小 (7~8毫米)。产云南鹤庆。

C. delavayanus Klotz in l. c. 12 (10)774. 1963.

本种近似前种,但茎平铺生长,小枝和叶面上的毛较少,叶片稍窄 (3×1.5~12×4.5毫米)是其异点。产云南西部。

C. argenteus Klotz in l. c. 12 (10): 775. 1963.

本种近似 C. lidjiangensis Klotz, 但小枝初被银灰色绒毛,叶片椭圆形或窄椭圆形或披针形,先端圆钝有凸尖,下面密被灰色绒毛,永不脱落。产云南西北部。

C. rockii Klotz in l. c. 12 (10): 775. 1963.

本种近似 C. lidjiangensis Klotz, 但小枝幼时密被刚伏毛,不久脱落无毛;叶片椭圆形或宽披针形,先端常钝,稀急尖而有凸尖,下面被薄层绒毛。产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南部。

特种鉴别

本种和小叶栒子 C. microphyllus Lindl. 近似,区别在于后者叶片先端较圆钝,叶片下面和萼筒具短柔毛,花多为单生。

栽培技术

黄杨叶栒子是常绿小灌木,果实红色,株型美观,夏季开出密集的花束,秋季结出艳丽的果实,在庭园中还可以修剪成绿篱,因此可作为一种很好的园林绿化树种。黄杨叶栒子扦插难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