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果栒子

陀螺果栒子
花莞社

陀螺果栒子(学名:Cotoneaster turbinatus)为蔷薇科栒子属的植物,为我国的特有植物。产湖北、四川、云南。生于江边或沟谷中,海拔1800-2700米。 中文学名陀螺果栒子 拉丁文名Cotoneaster turbinatus Craib ...

  • 中文学名陀螺果栒子
  • 拉丁文名Cotoneaster turbinatus Craib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 蔷薇目
  • 亚目蔷薇亚目
  • 蔷薇科
  • 亚科苹果亚科
  • 栒子属
  •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

形态特征

植株

常绿灌木,高3-5米;枝条开张,小枝灰褐色至黑褐色,幼时密被灰白色绒毛,老时无毛

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长圆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并具小凸尖头,基部楔形,上面无毛或沿中脉具少数白色柔毛,中脉下陷,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中脉显著突起,侧脉8-10对;叶柄长4-7毫米,具绒毛;托叶线形,具绒毛,脱落或部分宿存。

花多数成复聚伞花序,直径4-7厘米,长2.5-4.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密被白色绒毛;苞片线形,具绒毛;花梗长2-5毫米;花直径5-6毫米;萼筒钟状,外面密被白色绒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外面密生白色绒毛,内面无毛;花瓣平展,卵形或近圆形,长与宽各约2-3毫米,先端圆钝,基部具短爪,内面近基部微具柔毛,乳白色;雄蕊20,稍短于花瓣;花柱2,离生,与雄蕊近等长;子房先端具柔毛。

果实陀螺形,长4-5毫米,深红色,下垂,表面具绒毛,常具2小核。

花果期

花期6-7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800-2700米的江边或沟谷中 。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四川省和云南省。